“雷激”,看到这个名字,你可能会觉得是一个雷厉风行的男性。但其实,这个名字属于她:卷发齐肩,瓜子脸,绿上衣,牛仔裤,笑起来的时候嘴角会不自觉上扬。 初次见面,你可能会诧异,个子娇小的她居然是主持了10余项重大科研课题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,发表了40余篇SCI、Medline、CA论文的女教授。 获一等奖,没想到 星期二下午2点,按照惯例,雷老师到食品科学专业实验室指导学生的项目。 “雷老师,我们浸泡的数据出了问题。”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张艺尹有些迷惑沮丧。 “你们浸泡的步骤是什么?”雷老师问,声音有着春雨般的温润。在学生解释后,她又问:“这个数据是你们自己得出来的,还是按照资料上步骤做了以后得出的?” “我们是按资料做的。”听到回答后,雷老师正色道:“浸泡的方法有很多种,而我更相信的是自己得出来的数据。资料上的东西可能对,但你们要知道这个浸泡工序我们多一步,那么企业就会多增加很多人力和物力。”一番指导和解释后,9个学生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。 雷老师带的这一批学生正在做的是《防腐剂纳它霉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》的项目。这个项目刚开始实验不久,在实验之前,雷老师和学生把方案改了几次才最终决定投入实验。正如雷老师自己所说:“我是一个要求十分严格的人。” 虽然已经取得了诸如6项国家专利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,但雷老师仍然十分谦虚低调。她从不跟学生谈起自己获得过的成绩,学生们甚至都不知道她之前才获得了学校唐鸿军奖教金一等奖。 “我从来不追求大师、名师之类的称谓。我只是尽力去做,力求问心无愧。”雷老师这样解释自己的低调。对于获得学校唐鸿军奖教金一等奖,她连说了三个没想到:“当时我接到通知,一看标准还挺符合的,所以就递了申请,真的没想到会获得第一名。” 然而,“没想到”的背后其实是多年教学科研的积累: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、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等等。用时光积累着成果,一如她一直信奉的原则——做自己该做的,自然而然,水到渠成。 教学,是煲汤的过程 下午3:50,实验指导结束。有学生十分熟悉地挽着雷老师的手,问着试验中碰到的“温度控制问题”,十分亲密。这跟雷老师私下与学生的交流密不可分。 “做科研思路很重要,所以我时不时会找学生聊一下,帮他们理清思路。”偶尔看到低沉迷茫的学生,雷老师也会“多嘴”一句:“我觉得你最近状态不太好哦,怎么了?” 若是遇到不听指挥自己瞎做的学生,雷老师反而很高兴,她觉得这样的学生创造力会更强。 下午4点,雷老师给学生上《酿造酒工艺学》。讲台上的雷老师声音温润,把一章内容的精要细细讲来,期间不断抛出问题让学生回答。她说,这是她的教学方法,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。 一向要求严格的雷老师也曾“得罪”过学生。“他是一个研究生,当时我指导他实验的时候反复让他修改了几次,看他很不高兴的样子,可能是我要求得太严格了吧。”雷老师笑着说。让人没想到的是,这个研究生在毕业一年后居然给雷老师写来一封长信感谢她。“应该是他到了工作中发现严格一点的优势了吧,哈哈。”她一脸欣慰。对于一个老师,这是对她教学的最大肯定,这又何尝不是一个“一等奖”。 教学是煲汤的过程,火候的掌控,盐味适中,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对学生好的耐心。正是坚持这些,雷老师每逢佳节总会收到学生各种方式的问候。 科研,是打鸡血的过程 雷教授众多科研成果中,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多项专利技术。在1998年到2002年,她曾到科研所工作。“其实做科研是很累的,压力特别大。你不仅需要研究开发,关键还需要结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。”雷教授说道。 在做“紫色薯类加工产品关键技术研究”时,在市场导向下,这个项目根据企业的要求变动了多次。往往是一出成果就要到企业,一实践就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实验。雷教授说自己像打了鸡血一样奔忙了四年。 “现在好多了,以前接到一个项目就非得把它做完了才甘心。现在就会告诉自己不要太着急。”雷教授娓娓道来。现在雷教授仍在与企业合作,做科研,带项目。而她打鸡血的过程其实还在继续。 生活,是平衡之道 从科研所回到学校,现在雷老师的生活平静而有意义。对于生活,她奉行平衡之道。 在紧张工作后的假期,她会约上三五好友,喝茶聊天,长假的时候,她也会背包出去走走。 朋友圈儿里,她总会晒晒和朋友的合照;教龄近20年,有些从前的学生也成了现在交心的好友;曾经指导她的老师还会发来微信,同她交流最新的食品科研的前沿资讯。 下午6点,雷老师回到家。“选好排骨,切上土豆或红薯丁,放入调料,少盐,蒸好。这样做出来的排骨,清淡可口。”雷老师谈起做菜,非常有经验。 食物可以调理和平衡人的心性,雷老师的生活与她的人一样,喜欢清淡健康的食物。她觉得,现在的生活平和且温润,犹如细水长流。 |
责 编:王蜀苏 |